最近,集中供地政策的一大变化引发市场关注。自然资源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住宅用地供应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中,并未对住宅用地出让次数作出要求。
此举意味着,近两年实施的集中供地政策已经调整。去年12月,本报刊发评论提出,鉴于土地市场趋冷流拍频现,建议集中供地政策适时调整。当前,这一政策的调整,适应了市场变化、回应了社会关切,是务实之举。
政策需要调整的最重要原因是,土地市场已经发生变化,由政策制定之初的偏热转向冷清。2021年2月,我国22个重点城市住宅用地开始实行“两集中”,即集中发布公告、集中组织出让,且原则上全年出让不超过3次。但此后,土地和房地产市场发生逆转,由此前一路高歌、市场偏热转而向下,这一迹象从2021年三季度开始,至2022年更甚。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土地购置面积和土地成交价款分别为1亿平方米和9166亿元,同比下降53.4%和48.4%,均是历史最大跌幅。且2022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4.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6.8%,其跌幅也超过1998年房改以来历次市场调整。
受此影响,土地市场观望情绪浓厚,流拍频现。市场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实施集中供地的22个城市计划供地面积12875万平方米,实际仅完成7528万平方米,完成率不到六成。由此也对地方财政收入造成明显影响。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约7.38万亿元,同比下滑21.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6.69万亿元,同比下降23.3%。
由此,各地土地市场出现的一个明显变化是,资金实力更佳的国有企业拿地更为踊跃,且在市场低迷之下,各地城投公司频现土地市场,因此举有托底市场但后继开发意愿不足的嫌疑,不利于市场未来健康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理应对集中供地政策及时调整。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当前的集中供地政策调整有利于缓解房地产开发商资金压力,有利于市场逐步回暖。
同时,自然资源部仍要求各地集中公布当年土地出让情况,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稳定市场预期,是建立“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房地产长效调控的务实之举。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黄晓芳)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