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记者王琳琳、宋晨)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衡付广24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我国专利转让、许可次数达到42万次,同比增长15%。知识产权的高效流转有力促进了创新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加速释放了创新活力。
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对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着力构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共支持建设33个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中心),为知识产权的供需对接、交易流转提供支撑。
衡付广介绍,2021年,我国绿色新能源等“双碳”相关产业专利转让许可尤为活跃,转让许可次数增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有力促进了低碳转型发展。高校科研院所专利转让许可次数达到2.7万次,同比增长33.4%,其中30%的专利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高价值专利转化的“源头活水”。2021年,全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到3783亿元,其中出口额增速达27.1%,超过进口额增速10.5个百分点,呈现出“出口进口同步增长,出口增速更胜一筹”的局面。
知识产权运用的快速发展,从需求端有效激发了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动能,有力带动了知识产权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介绍,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超过7.3万家,从业人员超过86.5万人,年营业收入超过2250亿元,分别比“十三五”期初增长了97.3%、95.7%和125%。知识产权服务业机构数量的不断增长、业态的不断丰富、规模的不断壮大,为知识产权运用的快速发展、生态的加快形成提供了重要支撑保障。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记者王琳琳、宋晨)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24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2年到2021年,高校专利授权量从6.9万项增加到30.8万项,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从2357项增长到15000多项,专利转让金额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高校专利数量质量实现双提升。
为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雷朝滋介绍教育部开展了多项改革探索。在提升成果质量方面,推行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过去,一项技术无论是否有必要申请专利保护,只要发明人提出申请,高校都会按既有程序协助开展申请工作,由此产生了许多不是为了保护创新而申请的专利。推行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就是希望通过评估决定是否应该申请专利,从而保留高质量、有转化前景的专利。”雷朝滋说。
在加强政策激励方面,教育部调整了资助奖励政策。例如,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大幅减少并逐步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同时,鼓励发明人与高校共同承担专利费用,对于发明人承担专利费用的,可采取从成果转化收益中加倍返还的方式,加大激励力度。“这是希望强化发明人责任意识和内生动力,提升专利质量。”雷朝滋介绍,目前高校普遍加大了成果转化奖励力度,将奖励比例提高至70%,部分高校奖励比例达90%以上。
此外,教育部倡导高校通过普通许可而不是独占许可方式实施专利转化。雷朝滋表示,独占许可收取的许可费较高,对企业来说资金压力更大、风险更大、决策过程更为慎重。同时,成果由一家企业独自实施,可能受到企业自身管理、经营等因素影响,失败风险较高,一旦失败,科技成果有可能错过投放市场最佳时机。而普通许可既降低了企业实施成本,也减少了成果转化失败风险。
教育部鼓励以基本许可费加提成的许可费计算方式,替代一次性付清许可费用,消除企业因过高许可费而产生的顾虑,同时使高校科研人员长期获得成果转化带来的收益。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