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8月28日电 题:首部旅游民宿国标出台,“浙江经验”贡献几何?
记者 童笑雨
民宿作为旅游住宿新业态在各地兴起,至今已有十余年。在经历“野蛮生长”后,民宿发展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导致“民诉”频发。
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国家标准(下称“国标”)。这是中国首部旅游民宿国标。
接受采访时,专家表示,国标既是民宿行业的“紧箍咒”,又是其向上发展的“路线图”,也是“浙江经验”走向中国的一次实践。
浙江是民宿发展的先行者、创新地和样板地。据浙江省公安系统相关数据显示,登记在册的民宿近2万家,总床位突破30万张,带动就业近20万人。
浙江杭州临安月亮工坊民宿。 临安文广旅体局提供
心安之处,便是梦中故乡。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民宿遍布古镇、村落、高山和海岛,正成为讲好浙江乡村生活美好故事的窗口和代言人。
没人能想到,即使是“模范生”浙江,在民宿发展前期也曾面临瓶颈,存在“无主化”“无核化”“无序化”等问题。
如部分民宿主当起了“甩手掌柜”;一些民宿有动辄百万元的设计费、逼近千万元的投资,却拿不出像样的早餐、没有干净舒适的客房、做不好公共区域的消毒;甚至一些地方将“野蛮生长”贯彻到底,导致民宿建设存在盲目性。
如何为民宿行业“拨乱反正”?
作为行业管理者和指导者,8月27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一级调研员吴健芬在接受采访时回忆,浙江各地政府曾先后出台200余个文件,采取多种政策促进民宿发展。
如针对民宿的用地、治安、消防、卫生等政策法规不健全问题,浙江旅游主管部门联合多部门,对各地民宿展开深入调研,一边摸清家底,一边启动编制《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地方标准,一边推动地方立法。
2017年,浙江进一步先行先试,启动首批等级民宿评定工作,评选出白金级、金宿级、银宿级民宿共计122家,树立起浙江民宿品质提升的示范标杆。
此外,浙江还成立中国首个省级旅游民宿产业联合会,开发民宿动态管理系统,每年发布民宿“蓝皮书”,培育文化主题(非遗)民宿,开展民宿转型升级“微改造 精提升”等工作,让民宿行业从“星星之火”向“燎原之势”,从“边缘地带”向“合法经营”,从“单一型”向“多元化”,从“粗放型”向“高品质”,从“点状”向“集群”等多维度跨越式发展。
浙江舟山花鸟岛风景。 花鸟岛提供
得益于这些实践,国标将“浙江经验”一一列入,“攻破”民宿“无主化”“无核化”“无序化”问题。
如其明确旅游民宿的定义,指出“是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
同时,还详细规定了经营管理的条件、规模、安全、卫生、防疫、环保等各项要求,规范了建筑装修、客房设施、厨房与餐厅、公共休闲设施、布草间、消洗间、卫生间等建筑和设施的细化要求,明确了主人服务、日常接待服务、定制化服务和其他服务等要求,并说明了旅游民宿等级划分条件和划分办法。
吴健芬表示,首部旅游民宿国标的出台,将让政府行业监管者把握方向有据可循,让民宿主人提升服务有对标的细则条款,让消费者选择民宿有辨别标签,同时为经营者、监管者、投资者提供工作遵循。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她表示,国标虽然发布,但如何做好民宿业态的融合化创新、体系化供给、品质化体验、品牌化引领、共享化带动的文章,是浙江未来的发展方向。“要让民宿成为乡村‘宜居宜游、富裕富足、多姿多彩’‘诗意栖居’生活图景的重要一环,乡村民宿要成为具有浙江标识度的文旅金名片。”(完)
【编辑:宋宇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