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据报道,著名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在京都的家中因衰老而去世,享年90岁,具体逝世时间为2022年8月24日上午8时25分。
稻盛和夫被誉为 经营之圣 人生之师 ,1932年1月21日出生于日本鹿儿岛县鹿儿岛市,有6个兄弟姐妹,生活清贫。
大学毕业后,稻盛和夫成了一名普通的技术员,从事精密陶瓷的研发工作,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 一味抱怨社会也无济于事,应该相信自己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满怀希望地努力生活。
于是,他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结果,稻盛和夫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商业化成功,并在他人的帮助下,27岁(1959年)时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日本京瓷株式会社),又于52岁(1984年)时创办第二电信株式会社(现名KDDI),并且这两家企业都进入了世界500强。
稻盛和夫也成为唯一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企业家。
2010年,78岁高龄、潜心钻研佛法的稻盛和夫临危受命,出任日本航空株式会社会长,对日航进行破产重整,仅仅400多天,日航大幅度扭亏为盈,创造了日航历史上空前的1884亿日元的利润,而从前一年的亏损额约为1800亿日元。
稻盛和夫曾在他的自传中说: 人生就是如此的波澜万丈,永远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既会有令人羡慕的幸运降临,也会遭遇始料未及的失败和考验。然而,决定人生的并非好运或厄运,而是我们心灵的状态。越是艰难困苦,越不能丧失美好的希望;
而在成功时,不可忘记感谢之心、谦虚之心;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从自己当下能做的事开始,聚精会神,全力以赴。人只要有这种心态,任何时候都可以重振旗鼓。
在商业的巨大成功,也让稻盛和夫这些年在国内备受推崇。作为传授经营理念的道场,稻盛和夫创办了 盛和塾 ,至今近40年,从日本扩展到中国、巴西、美国等国家,塾生人数超过13000人。
通过盛和塾,稻盛和夫不断向年轻的经营者们讲述、传授他的经验和思想,传授经营哲学和具体经营方法,这里面包括著名的阿米巴经营、经营十二条、六项精进等。
阿米巴经营
所谓阿米巴经营,简言之就是把组织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团体,通过独立核算制加以运作,在公司内部培养具备经营者意识的领导,实现全体员工参与经营的全员参与型经营。
阿米巴经营大致有以下三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 确立与市场挂钩的部门核算制度 ;
第二个目的是 培养具有经营者意识的人才 ;
第三个目的是 实现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经营 。
稻盛和夫善意提醒那些试图照搬阿米巴经营手法的企业:仅仅模仿阿米巴经营的做法,并不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阿米巴经营以经营哲学为基础,是与公司运作的各项制度息息相关的整体经营管理系统。确立与市场挂钩的部门核算制度,培养具有经营者意识的人才,实现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经营。
经营十二条
明确事业的目的和意义
设立具体的目标
胸中怀有强烈的愿望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
定价即经营
经营取决于坚强的意志
燃烧的斗魂
临事有勇
不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以关怀之心,诚实处事
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稻盛和夫表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企业经营的要诀、原理原则都一样,不会因为国家、地区的不同而不同。 经营十二条 ,立足于 作为人,何谓正确 这一最基本的观点之上, 所以我认为它超越国境、超越民族、超越语言差别,普遍适用。
六项精进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要谦虚,不要骄傲
要每天反省
活着,就要感谢
积善行,思利他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为了能够将稻盛和夫的理论与我们所处的现实结合起来,虎嗅摘录了其著作《活法》的几个章节,希望帮助各位度过眼下的难关,对你有所疗愈或开悟。
混乱的时代中追问人生的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安宁的时代,世道混迷,看不清前途。物质是富裕的,精神却很空虚;衣食是丰足的,礼义却很欠缺;行动是自由的,感觉却很闭塞;只要肯努力,什么都能得到,什么都能做成,但人们却消极悲观,有人甚至犯罪或搞出丑闻。
一种压抑的气氛弥漫于整个社会,这是为什么?因为许多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因为缺乏明确的价值观,才导致了今日社会的混乱 抱有这种观点的人不止我一个。
针对这种现状,最紧要的就是要提出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人为什么活着? 必须从正面来回答这个问题,从而确立一种 哲学 ,作为我们人生的指针。所谓 哲学 也可以称之为理念或者思想等等。
有人认为,提出并解决这样的问题,好比向沙漠撒水徒劳无益,好比在激流中打桩困难无比,但我却相信,直截了当地、单纯明快地提出这个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鄙视劳动、热衷投机的世风之中。
如果不从根本的价值观上思考和解决问题,社会必将愈加动荡,未来必将愈加混沌 抱有这种深切的危机感、焦躁感的人也不止我一个。
人生的意义在于磨炼灵魂
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在哪里?对于这个人生最基本的问题,我认为必须从正面回答。我的答案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
人生在世,为欲所迷,为欲所困,可以说是我们人这种动物的本性。如果放任这种本性,我们就会无止境地追求财富、地位和名誉,就会沉湎于享乐。
当然,生活需要丰衣足食,自由活动需要相应的资金,希望立身出世也是进步的动力,这些都不应一概否定。
然而,上述一切只能限于现世,再多也不能带往来世,今世的事情必须在今世清算完结。
如果说人生有不灭之物,那就是 灵魂 。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你在今世所创造的地位、名誉、财产就得统统放弃,只能带着你的 灵魂 开始新的征程。
因此,如果有人问我: 你为何来到这世上? 我会毫不含糊地回答: 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
我们降临俗世,经受各种风浪的冲击,尝尽人间的苦乐,或幸福或悲伤,一直到呼吸停止之前,我们都不懈地、顽强地努力奋斗。这个人生的过程本身,就像磨炼灵魂的砂纸,人们在磨炼中提升心性,涵养精神,带着比降生时更高层次的灵魂离开人世。我认为这就是人生的目的,除此之外,人生再无别的目的。
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明天又比今天做得好,每一天都付出真挚的努力、不懈的工作、扎实的行动、诚恳的修道,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体现了我们人生的目的和价值。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有时我们甚至怨恨神佛,为什么只让我经历那么多的苦难?但正是这些苦难才能磨炼我们的灵魂,提升我们的人格。把苦难看作考验、看作机会,我们需要这样来思考问题。
能够把考验看作机会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
所谓 现世 ,是上苍赐予我们提升心性的一段时间,是上苍赐予我们磨炼灵魂的一个场所。人活着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提升心性,磨炼灵魂。简单地说,就是这样。
心态决定命运
谢天谢地,我的肺结核总算治愈了,可以回校读书了。然而,失败挫折与我的缘分仍然未断。考大学第一报考志愿没考上,只好进了一所地方大学。虽然大学学习成绩优秀,但毕业时,正逢朝鲜战争结束,由于战时特需而带动的经济景气告一段落,经济陷入萧条。
我没有背景,没有门路,就职考试屡试不中。我们这些地方新办大学的毕业生,有时甚至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我不禁诅咒世道不公,感叹自己命运不济。
我这个人为什么就这么命苦呢?买彩票,前后的号码都中奖,单单我的不中。反正再努力也是徒劳,我的心渐渐向坏处倾斜。前面已提到,我练过空手道,学了一点本事,不如干脆参加黑社会吧!之后我曾在闹市区一家黑社会组织门前徘徊。
最终,在一位大学教授的帮助下,我总算进了京都一家生产绝缘瓷瓶的工厂。进去后才知道这家企业非常破旧而且面临倒闭,工资迟发是家常便饭,而经营者一族还内斗不断。
好不容易进入的公司却是这种状态,和我同期进去的几位大学生一见面就发牢骚,每天商量的就是何时辞职。不久他们找到了新的工作,相继辞职而去,最后只剩下我孤家寡人。
人是很奇怪的,一旦被逼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反倒想开了,轻松了。既然怨天尤人无济于事,不如将心境来个180度大转变,干脆把精力投入工作,全身心沉浸于研究吧。于是我把锅碗瓢盆都搬进了实验室,逼迫自己天天专心做实验。
作为心境变化的反映,研究成果也开始显现。看到好成果上司就表扬我,这促使我更加投入,于是又产生了更好的结果。由此进入了良性循环。
这样,我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在日本首次合成并开发成功了一种新型陶瓷材料,用在电视机显像管的电子枪上,那时电视机还刚刚开始普及。
周围的人开始对我刮目相看。我感到了工作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至于工资迟付的问题也已经不再介意。这一阶段我掌握和积累的技术以及取得的业绩,成为我后来创办京瓷公司的重要资本。
在改变自己心态的瞬间,人生就出现了转机。此前的恶性循环被切断,良性循环开始了。在这个经验中,我明白了一个真理,就是人的命运绝不是天定的,它不是在事先铺设好的轨道上运行的,根据我们自己的意志,命运既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
就是说,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由自己的心制造出来的,这是一条根本性的原理。经过各种挫折和曲折,我终于明白了这个贯穿于人生的真理,这一真理刻进了我的心底。
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明白了自己的命运由自己的双手开拓,即使是这样的智者,他们的幸与不幸,人生的低谷与高峰,毫无例外,也是由他们自己的 心相 招致的。自己撒下的种子,必定会在自己身上开花结果。
不错,命运这东西,在我们的人生中俨然存在,但是它不是人力无法抗拒的 宿命 。命运可以随着我们心态的改变而改变。唯一能改变命运的就是我们的心,人生由自己创造。这层意思在东方思想里用 立命 这个词来表达。
思想是画笔,人生是画布,人的思想不同,人生的画卷也不同。改变你的心态,你人生的色彩可以绚烂夺目。
人生和经营的原理原则以单纯为好
我们往往有一种倾向,就是将事物考虑得过于复杂。但是,事物的本质其实极为单纯。乍看很复杂的事物,不过是若干简单事物的组合。人类的遗传基因,由多达三十亿个碱基对排列构成,但是表达基因的密码种类仅有四个。
真理之布由一根纱线织成。因此,把事情看得越单纯,就越接近真实,也就是越接近真理。抓住复杂现象背后单纯的本质,这样一种思考方式极为重要。
这可称为一条人生法则,这个法则同样适用于经营。人生与经营,根本的原理原则相同,而且单纯至极。常有人问我经营的窍门或秘诀,当我说出惯常的见解,他们不禁露出诧异的神情。那么简单的道理,他们也知道,但是用这么朴实的思想就可以经营好企业,他们觉得难以置信。
我27岁创建京瓷时,作为陶瓷工程师,我多少有了些经历,但对于企业经营,却缺乏知识和经验。然而,企业里各种问题、需作决定的各种事项接踵而来,我是负责人,每个问题、每个事项,如何应对,如何解决,最终决定必须由我来做。营销的事情,财务的事情,即使自己不懂的事情,都必须迅速做出决断。
即使是些小的问题,哪怕有一个判断失误,对于一个刚刚成立的小公司来说,也关系到它能否存续。然而,技术员出身的我却没有做这类判断所必备的知识。因为缺乏经验, 过去曾那样做过,现在这样做就行 ,连这样依据经验进行的判断,我也做不到。
那么,到底怎么做才好呢?我很苦恼。左思右想,我想到了 原理原则 ,所谓 原理原则 ,用极其单纯的一句话表达,就是 作为人,何谓正确? 就用它作为判断基准,依照这一基准,将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始终。
要正直,不撒谎,不贪婪,不给人添乱,待人要亲切 这些在孩童时代,父母和老师就教导的、作为人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我们在人生历程中自然就会懂的、 理所当然 的规范。遵循这一原则规范去经营企业就行了。
作为人,是正确还是错误,是好还是坏,是可做还是不可做,这些制约人们行为的道德和伦理,应该原封不动照搬过来,当作经营企业的指针和判断事物的基准。
经营也是人做的、以他人为对象的一种活动,因此在经营活动中,什么是该做的事,什么是不该做的事,这种判断也不能偏离作为人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规范。
人生也好,经营也好,应该遵照同样的原理原则。只要遵守这些原理原则,就不会犯大错误 我的想法就这么单纯。
正因为如此,才不会困惑,才能堂堂正正展开经营活动,这也与其后的成功相连。
磨砺心志的 六项精进
当然,不仅领导者需要磨炼心志、提升心性,所有的人都要朝这个方向努力。不仅要机敏,而且要正直;不仅要提高能力,而且要塑造人格。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我们的人生无非就是提升人性、提升心志的过程。
那么,所谓提升心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不难,这并不是指要达到参悟的境界。我想,带着比呱呱落地时稍稍美好的心灵告别人世,这就够了。
死亡时的灵魂比出生时略有进步,就是心灵稍经磨炼的状态。抑制自我放纵的情感,让心灵宁静,让关爱之心萌芽,让利他之心滋长,哪怕是一点点。让我们与生俱来的灵魂向美好的方向变化,这就是我们人生的目的。
诚然,相对于浩瀚宇宙的历史长河,我们的人生不过是一闪而过。但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稍纵即逝的人生中,我们的灵魂在终结时的价值必须高于降生时的价值,这才是我们生存的意义和目的。这是我的人生观。进一步说,朝这个方向努力的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人的高贵,就揭示了人生的本质。
饱尝苦痛、伤悲、烦恼,一边挣扎,一边又感受生命的喜悦和乐趣,体味人生的幸福。人生的戏剧一幕一幕展开,在一去不复返的现世中我们拼命地努力。
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人生体验,像砂纸一样砥砺我们的心志。人生谢幕时的灵魂只要能比开幕之初高尚一点点,我们就算活出了价值,就算不虚此生。
那么怎样才能磨炼心志、净化灵魂呢?方法、途径各种各样。好比登上山顶可从360度任何一个方向出发、有无数条路径。
我从自己的经验中归纳出如下的 六项精进 ,作为磨炼心志的指针,我认为十分重要,并向周围的人介绍。
①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努力钻研,比谁都刻苦。而且锲而不舍,持续不断,精益求精。有闲工夫发牢骚,不如前进一步,哪怕只是一寸,努力向上提升。
②谦虚戒骄
谦受益 是中国的古话,意思是谦虚之心唤来幸福,还能净化灵魂。
③天天反省
每天检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不是自私自利,有没有卑怯的举止,自我反省,有错即改。
④活着就要感谢
活着就已经是幸福,培育感恩之心,滴水之恩也不忘相报。
⑤积善行、思利他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行善利他,言行之间留意关爱别人。行善积德有好报。
⑥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不要老是忿忿不平,不要让忧愁支配自己的情绪,不要烦恼焦躁。为此,要全力以赴、全神贯注投入工作,以免事后懊悔。
我经常将这 六项精进 挂在嘴上,提醒自己实行。虽然字面上平凡之极,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必须一点一滴去实践,融入每天的生活之中。不是把这些道理当成摆设,关键是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落实。
利他本来就是经商的原点
在弱肉强食的商业世界里,我频繁地将 利他 爱 同情 等话语挂在嘴上,尽说些 好听的话 ,于是就有人质疑,在这些甜言蜜语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目的。但是,我压根儿没有利用花言巧语谋取私利的企图,我不过是把自己的信仰如实表达出来,并且自己坚持认真实践而已。
回顾历史就能明白,资本主义起源于基督教社会,特别是其中伦理严格的新教社会。初期资本主义的旗手都是虔诚的新教徒。根据马克斯 韦伯的观点,这些新教徒贯彻基督教的 爱周围的人 ,遵循严格的伦理规范,尊重劳动,把通过产业活动获得的利润用于社会发展。
因此,他们以任何人看来都是光明正大的方法追求利润,而且,获取利润的最终目的,归根到底是贡献于社会。
换句话说,为世人为社会的利他精神 不是谋取私利,而是追求公益之心 成为初期资本主义的伦理规范。
对内,他们以严格的伦理约束自己,对外,他们贯彻利他的精神,把这两者看作自己理所当然的义务。这样做的结果,就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思想家石田梅岩也提出了相同的主张。当时日本的商业资本主义正处于勃兴期,而在历来的身份等级制度中,商人的地位最低,社会风气把商业行为看得很卑下。
这时梅岩提出: 商人的利润等同武士的俸禄 。商人获利和武士食禄具有同样的正当性,绝不是什么可耻的行为。梅岩的观点激励了许多背后受人鄙视的商人。
但是,梅岩又说: 求利有道。 追求利润绝不是罪恶,但其方法必须符合为人之道。不是为了赚钱就可以为所欲为,获取利润必须通过人间正道。他强调了商业行为中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真正的商人应考虑人我双赢 这是梅岩的话。意思是商人从商的极致就是让对方得利、自己也获利。就是说,这中间包含了 自利利他 的精髓。
利润只是受委托临时保管,最终需要贡献于社会
京瓷的经营理念是: 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企业经营的目的,首先是保障员工的生活和幸福。但如果仅仅是这一个目的,那么就会陷入只为自己一个企业谋利的本位主义。企业是社会公器,还必须为社会、为世人承担责任和义务。
因此,在经营理念中加进了后面一句。这一句表达了经营理念从利己扩展到了利他。
创业后不久,我就意识到这一经营的大义。几年后,企业的基础已经稳固,我把年终奖金分发到每个员工的手里。然后我提议,大家能否拿出奖金的一部分用于社会捐赠。全体员工都拿出一点钱,公司再拿出同额的资金,捐献给过年买不起年糕的穷人。
员工们都表示赞同,爽快地捐出部分奖金。这就是京瓷开展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的开端。这一精神贯彻至今,从未改变。
就是说,京瓷创业后不久,全体员工就实践利他的精神,从自己汗水的结晶中拿出一部分,不分多寡,用来与他人分享,为社会出力。
为世人为社会尽力,是作为人最高尚的行为。 出于这一信念,我个人在1985年创立了 京都奖 。从我所持的京瓷股票和现金中拨出200亿日元,设立了稻盛财团,遴选在尖端技术、基础科学和思想艺术领域做出优异成绩和卓越贡献的人,彰显其功绩。京都奖及其宗旨受到了广泛好评,现在已成为可与诺贝尔奖相媲美的国际性奖项。
京瓷迅猛发展,我的资产也水涨船高。但是这资产来自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努力,我无权将它私有化。社会赐予的财富,或者说社会暂时委托我保管的财产,必须回馈社会,为社会服务 这是设立京都奖的初衷,京都奖是向社会报恩,同时,也是我利他哲学的具体实践。
这样的慈善事业受到好评,2003年我荣获卡耐基协会授予的 安德鲁 卡耐基博爱奖 。历届获奖者中,有比尔 盖茨、乔治 索罗斯、特德 塔纳等世界著名的慈善家。作为日本人,我第一个获此殊荣,在颁奖仪式的致辞中,我说:
我只是一个拼命工作的人,创建了京瓷和KDDI两家企业,所幸的是,企业的发展超乎预想,我也获得了始料未及的巨大财产。安德鲁 卡耐基先生说: 个人的财富应该用于社会公益。 对此,我高度认同。我自己也一贯持有同样的信念,上天赐予的财富应该用于为社会为世人服务,所以我积极从事各种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
前文提到 求利有道 ,我想还要讲 散财有道 。赚钱不易,用钱更难。以利他精神赚来的钱,也要用利他精神花出去。这样才能 正确散财 ,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以德为本的人格教育刻不容缓
为什么我们会失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呢?为什么我们会遗忘关爱之心、利他之心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大人没有教育孩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六十多年(虎嗅注:现在已经过去77年),可以说,这一代日本人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道德教育。我受过战前教育,对这个问题深有体会。
过分强调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结果变成放任自流。只给自由,但与自由结对成双的义务,却几乎不教。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参与社会生活的最低限度的规则,我们都严重地忽略了。
自古以来,传授这种生活指南、人生哲学,依靠的是宗教。以佛教、基督教为代表的宗教教义,成为人们在生活中遵循的道德规范。
在背后干坏事也逃不过神佛的法眼,必将遭受报应;暗中行善神佛也不会忽视 这样的观念来自于信仰。这种信仰促使人们不能不思考: 作为人,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但是,近代的日本,随着科学文明的发达,宗教遭到打击,连如何做人的道德、伦理、哲学也逐渐为人们所淡忘。
哲学家梅原猛先生说: 道德沦丧的根源在于宗教的缺失。 我完全赞成。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社会,从战前以国家神道为核心的思想统治,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把道德和伦理排除在外。
近来,社会在提倡 综合教育 ,但以道德为中心的人格教育却依然不见动静。加上过分强调所谓 个性教育 ,而做人最起码的规矩,最基本的道德,却无人问津。连幼儿园也在标榜 自由教育 ,对身心尚未发育的幼儿的行为放任不管。这样的话,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前,连学习如何做人的机会也没有。
在身心成长的少年期,必须让孩子们学习 作为人应该如何去生活? 给他们慢慢地、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的机会。
另外,学校还应该向学生灌输 正确的职业观 。
现在的日本已经形成了一个学历社会,只根据学习成绩的优劣将学生区别对待。成绩优秀者可以进入政府机关或者大企业,受到好评。而手脚灵巧,或善于待人接物,这些学业之外的特长都被置之脑后。这种做法,严重扭曲了年轻人的劳动观。
为了纠正这种倾向,从小学生开始,就要教育孩子,让他们懂得社会上有各种职业,每个领域内都有许多人在辛勤劳动,这才构成了整个社会,人们才能过正常的生活。这样,如果有孩子想当理发师,那么该上什么学校,该考什么证照,这类实用性知识也应传授,这就是职业教育。
前章中提到过神社的木匠师傅,但不限于木匠师傅,做家具的手艺人、裁缝师傅或者农民、渔夫,无论何种职业,只要认真工作,全力以赴,就能磨炼心志,提升人格。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这也是教育的重要使命。